关于考纲重点之中药学总论的相关内容,博傲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总结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
1.中药药性的概念
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药性理论的概念
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3.四气
(1)含义: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发展概况:《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宋·寇宗奭为避免与药物香臭气味相混淆,在《本草衍义》中首次改“四气”为“四性”,现在两者都用,含义一样。
(3)内容: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仅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然从四性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分。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卷前绪论中说:“五性焉,寒热温凉平。”第一个提出五性分类法。
(4)药性的寒热温凉: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的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而言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就属于寒凉类;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一般属于温热类。
(5)与功效的关系: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6)与治则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4.五味
《神农本草经》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
(1)含义: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2)确定依据: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畴。
以上可归纳总结为五味歌,即: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5.升降浮沉
(1)含义:升降沉浮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2)确定依据:药物的升降沉浮主要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3)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王好古云:“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②与药物质地轻重有关:汪昂《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云:“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特殊性:旋覆花是花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是果实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
③受到炮制的影响:药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
④与配伍有关: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正如李时珍所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6.归经
(1)含义: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2)确定依据:归经理论是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3)临床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用药准确,提高临床疗效。
(4)归经方法:六经用药的归经方法;卫气营血、三焦用药的归经方法;脏腑经络归经法;此外,还有依据药物自身的特性进行归经的方法。
(5)注意:在运用归经理论指导药物临床应用时,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全面准确。
7.毒性
(1)含义:
①古代: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认为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②现代: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2)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等。
(3)掌握中药毒性的临床意义: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分享的内容,由博傲小编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想了解更多医学考试报名审核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请关注博傲教育。
博傲护理 | 博傲药师 | 博傲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