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主要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的内容。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博傲教育小编专门整理了“中医内科学心系病症—心衰”如下:
考点一:心衰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心衰的概念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心衰的历史沿革
《 黄帝内经》无心衰病名,但有相关症状和病机的论述。张仲景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心水”“支饮”概念,创制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西晋王叔和在《脉经》上首先提出心衰病名。王清任强调使用血府逐瘀汤对其进行治疗。
考点点拨
此考点是2017年新增考点,一般了解即可。
考点二:心衰的病因病机
1.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年老久病,禀赋异常。
2.病机
气血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失所养,心血不运,血脉瘀阻。病位在心,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瘀血、痰浊、水饮、气滞。心衰的病理基础为心阳气虚衰,中心环节为血脉瘀滞。
考点点拨
此考点是2017年新增考点,一般了解即可。
考点三:心衰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标本虚实;明脏腑病位;分急性慢性。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上首当权衡缓急,补虚泻实。宜先补益心气,温养心阳,养心为本,兼顾五脏。其次,活血化瘀贯穿全程,配合理气、化痰、利水、逐饮。还要注意消除病因诱因,坚持预防结合。
(三)分证论治
记忆歌诀
证型口诀:气虚血瘀阴气虚,水泛阳虚痰浊阻,阴竭阳脱心衰齐。
方药口诀:保和生桃血府瘀,真武苓葶参附注。
1.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动则尤甚,甚则喘咳,唇甲青紫,甚则颈脉青筋暴露,胁下积块,面白或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涩或结代。
治法:养心补肺,益气活血。
代表方:保元饮合桃红饮。若见胁痛积块,用膈下逐瘀汤。
2.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气短,体瘦乏力,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口干咽燥,小便短赤,甚则潮热盗汗,尿少肢肿,舌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代表方: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若见气血两虚者,合用当归补血汤;若外感邪毒,损及气阴,可合用五味消毒饮;若兼肝肾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眩晕耳鸣,合用六味地黄丸;若见心动悸、脉结代,合用炙甘草汤。
3.阳虚水泛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喘促,动则尤甚,或喘坐而不得卧,精神萎靡,乏力懒动,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晦暗,肢体浮肿,下肢尤甚,甚则腹胀脐突,尿少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弱或迟。
治法:温阳活血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若心肾阳虚重者,用参附汤合五苓散。
4.痰饮阻肺证
临床表现:喘咳气急,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多色白或黄稠,心悸烦躁,胸闷脘痞,面青汗出,口唇紫绀,舌质紫黯,舌苔厚腻或白或黄,脉弦滑而数。
治法:温化痰饮,泻肺逐水。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若见痰热,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千金苇茎汤;若兼见风寒束表症状,可用小青龙汤。
5.阴竭阳脱证
临床表现:心悸,喘憋不得卧,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促,张口抬肩,尿少或无尿,颜色发绀,唇甲青紫,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或浮大无根。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代表方:参附注射液、四逆加人参汤。若见四肢厥冷,脉细微而迟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黄芪。
考点点拨
此考点是2017年新增考点,需要全面掌握。
考点四:心衰的转归预后
慢性心衰的预后取决于原发性心脏病的性质和诱发因素的可治性,其主要死因为进行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心衰患者要尽早治疗心衰,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并积极控制原发疾病,以期延缓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考点点拨
此考点是2017年新增考点,一般了解即可。
考点五:心衰的顶防调摄
预防心衰的根本措施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消除导致心衰的各种诱发因素,如感受外邪、情绪激动、暴饮暴食、过度劳倦、妊娠、药物使用不当等。患者应合理休息,适当减少活动,增加休息时间。对重度心衰,应限制下床活动,体位以半卧位为宜。其他轻中度患者可进行适当的康复运动训练,增强体质,提高心脏代偿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心衰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重视精神调摄,避免不良刺激。饮食要清淡,以低盐、低脂肪、低热量、多纤维素为宜。
考点点拨
此考点是2017年新增考点,一般了解即可。
以上就是“中医内科学心系病症—心衰”详情,希望对中医考研考生有所帮助!更多备考资料,请关注医学考试在线中医综合频道!
博傲护理 | 博傲药师 | 博傲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