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主要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的内容。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博傲教育小编专门整理了“中医内科学心系病症—胸痹心痛”如下:
考点一:胸痹心痛的慨念及历史沿革
1.胸痹心痛的概念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心痛的历史沿革
(1)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在治疗方面,《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
(3)《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
(4)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
(5)《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6)《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
考点点拨
此考点应掌握历代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论述,其中应重点掌握《金匮要略》对胸痹的论述。
考点二:胸痹心痛的病因病理
1.病因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2.病机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
3.病理转化
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瘀血痹阻心脉,可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如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喘咳、肢肿等证。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要考察胸痹心痛虚实两方面的病因病机,应重点记忆。
考点三: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①胸痹心痛总属本虚标实之证,首当辨别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分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②次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为重症或危候。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缦解者为顺症,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三)分证论治
记忆歌诀
证型口诀:心血瘀阻气心胸,疲浊闭阻寒脉凝,气阴心肾两虚虚,心肾阳虚胸痹辨。
方药口诀:血府逐瘀心血瘀,柴胡疏肝气滞胸,痰浊闭阻涤半夏,寒凝心脉归桂枝,气阴两虚生人参,心肾阴虚天炙草,参附右归心肾亏。
1.心血瘀阻证
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若血瘀轻者,可改用丹参饮。若气虚血瘀者,用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
临床表现:心胸满闷,隐痛阵发,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部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
临床表现: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活血化瘀、宽胸理气、温通散寒经常并用,但须根据病理因素偏重而有所侧重。[提示:有命题可能性。]
4.寒凝心脉证
临床表现: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若症见胸痛剧烈,痛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沉紧或沉微,为阴寒极盛之胸痹重证,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疼痛。
5.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心烦口干,大便微结,面色㿠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6.心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治法:滋阳益肾,养心安神。[提示:第九版: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若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津者,可用酸枣仁汤。若兼见风阳上扰,加用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琥珀等,若不效,可予黄连阿胶汤。若心肾阴虚,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心悸不宁,口燥咽干,用左归饮。
7.心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㿠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表方: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要考查胸痹心痛的分证论治及具体方药,尤其是寒凝心脉证。
考点四:胸痹心痛与真心痛,胸痹心痛与胃痛、胁痛、悬饮的鉴别诊断
1.胸痹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2.胸痹心痛与胃痛、胁痛、悬饮的鉴别诊断
(1)胸痹心痛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心痛与胃痛的近似点: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
①胸痹心痛以闷痛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②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③胸痹心痛与胁痛:与胃痛类似,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胁部,但胁痛以一侧或双侧的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口苦、目眩等症。
(3)胸痹心痛与悬饮:相同点为二者均有胸痛。
①胸痹心痛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②悬饮胁肋胀痛,持续不减。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并有咳嗽,咳痰等肺证候。
考点点拨
此考点掌握疾病概念即可,一般不会出题。
考点五:胸痹心痛与心悸的转化
心悸日久不愈或失治误治,气滞、血淤、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或心阳不足,胸阳失运,气虚运行失畅,痹遏胸阳,阻滞心脉,发展为胸痹。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一般掌握即可。
考点六:胸痹的预防调摄
一般本病不可太劳累,忌烟酒,发病期应卧床休息。
考点点拨
此考点理解记忆即可。
考点七:胸痹心痛的临证备要
1.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其“通”法包括芳香温通法,宣痹通阳法,活血通络法,“补”法包括补气血法,温肾阳法。临床证明,通法与补法是治疗胸痹的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应通补结合,或交替应用。
2.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但切不可不辨证施治,一味地活血化瘀。临床治疗应注意在活血化瘀中伍以益气、养阴、化痰、理气之品,辨证配伍用药。同时必须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3.芳香温通药的应用
寒邪内闭是导致胸痹发作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采用芳香走窜、温通行气类中药,如桂心、干姜、吴茱萸、麝香、细辛、蜀椒、丁香、木香、安息香、苏合香油等。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为2017年新增考点,注意活血化瘀法和芳香温通法在胸痹心痛中的应用。
以上就是“中医内科学心系病症—胸痹心痛”详情,希望对中医考研考生有所帮助!更多备考资料,请关注医学考试在线中医综合频道!
博傲护理 | 博傲药师 | 博傲医师 |